第二章 囹圄 (一)
至于赵构这个名字,周允在外面从未听人提起过一次。如今的圣上精力旺盛,已经生了十几个皇子,除了老大和老三,其他的根本没人关注。赵构未来估计和其他成千上万个宗室一样,会慢慢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。原本他以为宫中之贵人们整天都是衣食无忧,过得无比快活,今日一想也是各自有苦在心中,甚至有的人还不如在宫外做个平民百姓自由自在。
周允道:“都怪外甥无知,以为宫中之人都是可以呼风唤雨。经姨娘一番教导才知并非自己所想。”韦妃道:“我生了构儿后也觉得这辈子算有了依靠。可过了几年宫中事和家里事也越来越多,缠的我心烦不已。姨娘这辈子恐怕会被长锁在这深宫之中了,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构儿将来能成个顶天立地的人物。只是他还年幼,不懂人间疾苦,之前宫里给找的侍读也无心管他,一直放任自由,所以现在他可是无比贪玩。因此我才想找个靠的住又能与我交心的人,恰好你舅父说你在家带过一帮学生,还管的不错,所以才费心将你请来。”
周允心道:那些全是父亲的功劳,我只是辅助而已,不过这次我只带赵构一人,想必不会有太大问题。周允道:“外甥可没您说的那么大本事,只能尽力而为。”
两人又聊了许久,周允又问了很多父亲和母亲的事,时隔久远,韦妃已记不太清,但她也不隐瞒,知道什么就毫不保留地告诉周允。两人之心也随之越来越近。
直到铜铃回来,周允才被送出宫去。回家的路上,周允有些欣喜和兴奋,陪皇子读书可是好多人盼不来的差事,做的不差便可保一辈子衣食无忧。可周允并不太在乎这些,他最开心是可以听到当今顶级的学者授课,这对以后考取功名可谓是巨大的帮助。
回到家中,周允又问了舅父关于韦妃的事情,原来当年她和父亲一块来到京城,并一直钟意于父亲,可父亲始终待她如妹,直到父母成婚生了周允,韦妃便进宫做了宫女。周允对男女之情一知半解,只觉韦妃身世也是可怜,而且上一代人的藕丝已过多年早就烟消云散了,所以不必再纠结她与父亲的关系。先前周允接触过不少中年女子,但只有韦妃让他感觉无比亲近,如母亲一般。
过了几日,宫中便派人来查了身世,差人听得周允祖籍江州,觉得路途遥远加上舅父使钱打点便没有寻根问底,只是随便问了几个邻居,好在周生为人甚佳,邻里间自无人使绊。就这样周允终于结束了无所事事,开始另一种奔波忙碌的生活。
皇子们的晨读之处位于宫城最北的位置。无论是舅父家还是自己家都离北门甚远,周允也不好再让舅父再雇架马车代步。晨读于辰时开始,于是他需在卯初出发,先一路小跑穿过大半个汴京城,赶到宫城北门,再由铜铃引入讲学之处。周允身骨不壮,腿脚不灵,体力自也不佳,每次都是太阳还没出来便累出一身大汗。为此周允只能不断地提早起床的时间,来防止迟到。
陪皇子读书这件事没有像周允想的那样收益甚多。赵构时年八岁,尚处于识字阶段,还在和几位年龄相仿的皇子学些基础的经书。这些东西周允十岁之前就记得滚瓜烂熟,后来又带着学生诵读过千百遍,耳朵都听出了茧子。皇子们正处于贪玩之时,口中读着书,心早就飞到千里之外。各位教授虽是当今赫赫有名的学者,但拿这些垂髫小儿没有丝毫办法,毕竟都是些千金的身子,打不得也骂不得,就全把督促的任务完全推给了众位侍读。
如同赵构的地位一样,周允在众多侍读中基本算是最差的,无论穿着打扮,还是言谈举止都差别人一等。韦妃出自寒门无家族支撑,又不受宠,直到现在仍是众多生了皇子的妃嫔中等级最低的。所以她更希望赵构能够表现的出色,来博得皇帝的青睐。不过赵构却表现的完全不遂她意,他年纪虽小,似是已经知道未来的出路:皇位无望,只能做个郡王,但又做的不能太出色,否则会受到当权者的猜忌,只能浑浑噩噩过完一辈子。
赵构对读书练字可谓一点兴趣都没,唯独对蹴鞠兴致十足。只有短短一刻学习间隔他还要硬拉着几位兄弟去踢上一会儿。蹴鞠时下特别流行,源自当今圣上就特喜欢蹴鞠,据传他做郡王时就收养一批善于蹴鞠的门客,甚至有位门客在他成为圣上之后还入朝为了官,最后还做到太尉。朝堂与民间为此非议不断,但圣上就是喜欢,旁人自无办法。不过后来圣上被大臣们进谏的多了,于是便收了蹴鞠的兴致,还做了几年明君。不过好景不长,最近他又把心思转到了书画与奇石上,有些佞臣投其所好,在天下大肆收集花石,并立个纲目叫“花石纲”,并以此为名目在民间巧取豪夺,搞得江南百姓苦不堪言。
一个本没机会做皇帝的人做了皇帝,自然也做的没那么好。
周允自小便被教育玩物丧志,所以对蹴鞠丝毫不感兴趣,只在边上默默观看,心中默叹这帮皇子未来估计也和他们的父亲差不了多少。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shucaiqxsb.com 笔趣阁小说。手机版:https://m.shucaiqxsb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