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节_18
位任职15个月期间开始的各项改革。此外,乌斯季诺夫在党内和全国都享有巨大的威望。
既然没有发现别的可供选择的人,我便为乌斯季诺夫”按按钮”。有些人已不能、另一些人尚不能担当起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重任。而乌斯季诺夫可以卓有成效地工作若干时间,同时在政治领导层中物色好新的接班人。
后来我才得知,当时也并未排除推举我做候选人的可能。这个消息通过两条渠道传到我的耳中。
在安德罗波夫下葬后的次日抑或是第三天,赖莎?马克西莫夫娜去别墅看望了他的夫人,希望从精神上给这位遗孀一些抚慰。塔吉扬娜?菲利波芙娜当时正卧病在床,却情绪激动地坐了起来,高声地哭诉着说:
”为什么要选契尔年科呀?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干?!尤拉希望的可是来哈伊尔?谢尔盖耶维奇”啊。”
赖莎?马克西莫夫娜安慰了她一番,设法打断了这个话题。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前面提到的机关里的那些传闻相互印证,当时传说总务部对安德罗波夫在十二月全会上的讲话作了一些修改。
另外,共事多年的一位同僚向我转述了他同当时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的m.科尔尼延科的谈话内容。那位副部长援引了葛罗米柯的话说,安德罗波夫刚刚去世,葛罗米柯。乌斯季诺夫、吉洪诺夫和契尔年科便在”小圈子”里碰头,但关于新总书记候选人的事似乎并未能谈妥。对这个问题,好像乌斯季诺夫声称应当由政治局集体作出选择,至于他个人的意见,他准备推荐戈尔巴乔夫。
实情是否如此,我就不得而知了。还有一些情况可资佐证。
”小圈子”的会谈是在中央委员会总务部一位副部长的办公室里进行的。谈完后契尔年科继续呆在办公室,而葛罗米柯、乌斯季诺夫和吉洪诺夫来到外面走廊上。助手和贴身警卫们正在那里等候他们,受好奇心驱使,连日来这些人的鼻子简直伸得长极了。总算他们运气不错,吉洪诺夫耳朵有点儿背,所以像所有的聋子一样习惯于说话比常人声音大一些。据目击者说,当时他突然发话,嗓门很高,引得走廊里所有的人都回头看他,说的是:
”我认为咱们总算做对了。米哈伊尔还年轻。也拿不准他在这个位置上会怎么干。科斯佳嘛。正好合适。”
我再说一遍,这些传闻中哪一种更接近真实情况,这伙人在”小圈子”里是否就契尔年科做候选人达成一致意见,我至今也不清楚。不过,关于安德罗波夫和乌斯季诺夫瞩望的是我这一点,事情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乌斯季诺夫曾亲自对我表白过。为什么是另一种结果,他并未加以解释。而我呢,自然从来也不曾就此事追问过他。
不管怎样,新总书记的选举经过极其简单,我甚至想说是枯燥乏味。吉洪诺夫非同寻常的积极性决定了一切。契尔年科一宣布开会,吉洪诺夫为了防止乌斯季诺夫突然发难,便立即要求就”会议程序”发言,并一鼓作气提议选举康斯坦丁?契尔年科为总书记。
可能乌斯季诺夫是想等着契尔年科表示推辞,自动放弃候选人资格,因为他比旁人更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,并且应当以自我批评的精神承认,领导国家根本不是他所能胜任的事情,正如俗话所说,他”就那么两下子”。然而这种事情根本没有发生。在类似的场合表示”反对”,不符合这个政治局的传统。于是全体同意吉洪诺夫的建议,投了”赞成”票,其中包括我自己。借口也是现成的:”最重要的是别出现分裂”。
”科斯佳,这样正好,”仿佛吉洪诺夫曾如是说。此话可以这样理解:有希望了,下一任总书记完全可能就是他吉洪诺夫了。但对社会而言,即便国情特殊,契尔年科这种人出任一个泱泱大国的领袖一角也着实令人震惊。咳,另外随便换个人也好哇,哪怕略为有生气点儿呢,哪怕稍稍年轻点儿呢,可是偏不……
政治局会议之后以及随后的几天里,乌斯季诺夫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,沉默少言,落落寡合;而他向来是以性情开朗、乐观愉快著称的人,很难使其一反常态。在中央全会上我也目睹了另一些角色:有的人早就该退休了,有些人已经退休,但是依然留任中央委员。他们仿佛从一场惊恐中、从安德罗波夫新政中恢复了元气,振奋精神,满怀憧憬:他们的好时光即将重来,那么太平,那么”安定”,换而言之,一派”勃列日涅夫景象”。
如今在总书记任上究竟是何许人呢?堂堂一个大国,它的领袖原来不仅身体衰弱,而且重病在身,实际上已成残废。这对任何人都不成其为秘密,凭肉眼便可以一望而知。他弱不禁风、呼吸困难、气喘吁吁(身患肺气肿),根本无法掩饰。曾在安德罗波夫葬礼上陪伴撒切尔夫人的那位医生,不久便公布了对契尔年科寿数的预测,后来误差只有几周时间。
契尔年科与勃列日涅夫朝夕相处,善于察言观色,终于成了勃氏的亲信,也可说是影子。我已经谈到过,他的影响力也在于他为树立勃列日涅夫偶像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契尔年科最强有力的工具无疑是实际上主宰一切的党中央机关。很难解释,他这么一个文静寡言、与世隔绝的典型的办公室官僚,哪来那么多好大喜功的计划。我想,这可能是前面提到过的”秘密小圈子”成员促成的,这些人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自己心中的种种奢望。
谈到契尔年科得以登上总书记宝座的原因,不可忘记政治局里一条根深蒂固的陈规所起的作用:领导人中的第二把手几乎是自动地成为第一把手。契尔年科1984年2月14日在安德罗波夫的追悼大会上以新身份所做的首次讲话,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沉重的。它使我们每个国人,使外宾感到悲哀。契尔年科注定会让人们产生这种感觉。
情况很快就清楚了,尽管中央意识形态部门为宣传”总书记形象”作了极大的努力,社会各界却并未真正认可他。他个人才具的局限、政治和国务活动经验的缺乏、对国家现实生活了解的肤浅、意志的软弱,这一切都是有目共睹的。
1984年4月,契尔年科作出效法和继承安德罗波夫道路的姿态,访问了莫斯科镰刀和锤子冶金厂,同工人们会面。但是这次接触并不成功,相反,会见倒成了火上加油。他在人群中特别难受。我们目睹了这一切,简直无法容忍。
安德罗波夫之死和契尔年科之当选总书记,在反对一切变革的人当中产生了新的希望。他们已不再伪装,加紧对契尔年科施压,力图与安德罗波夫的创新以及他的工作风格一刀两断。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shucaiqxsb.com 笔趣阁小说。手机版:https://m.shucaiqxsb.com